About v1.0-2.0
「虛擬藝術村」,是由黃碧端校長任內開始建構,希冀運用資訊科技的工具技術,創造出一個網路的、開放的與公共的教育平台,以便凸顯並展現南藝大各院系所中心不同的發展特色。
自2013年起,李肇修校長有感於本校「專」(藝術專業)、「新」(年輕)、「小」(師生人數少)、「遠」(遠離都會市區)的性質,特別重視網路科技對內溝通與對外發聲的功能,因此,資訊處、教務處教學資源中心遂積極協調各個教學單位,陸續修訂並於2014年初完成「虛擬藝術村V2.0」的重構。
進入「虛擬藝術村V2.0」,首先在耳邊響起的即是由李肇修校長所演奏巴哈E大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(第3號,輪旋曲風的嘉禾舞曲),彷彿是在引領每一位瀏覽者進入另一個藝術的桃花源。
這裡涵蓋有12個各具特色的工作室或中心,包括了原有的「民族音樂中心」、「當代藝術中心」、「社區所在藝術中心」,改版後的「臺灣及東亞考古文物研究與修護中心」、「博物館教學資源中心」、「文物保護中心」,以及新增設的「南藝光影」、「臺灣歷史影像資料庫」、「音像敘事工場」,後續又新增「虛擬美術館」、「虛擬藝術實驗部落」等等。
V2.0改版的重要特色,即是增加了影音多媒體的素材及其呈現,例如在「南藝光影」裡,不僅是以線上影音呈現了本校校史與各院簡介,也容納了多個製作精緻的專題節目,包括像是消失與重現:《薛平貴與王寶釧》專題節目、金宏一瞥:見證台灣電影史、重返系列:尋找阿江,未來將持續收錄並累積本校的教學、研究與展演之活動影像,邁向一個專屬的藝術頻道或電視台的方向努力。
又如在「臺灣歷史影像資料庫」裡,不僅是以紀錄短片的形式,再現了本校井迎瑞教授帶領音像藝術學院師生,到台灣各地收集與保存歷史影像的過程,以傳達不要丟棄影片的理念;也搭配了修復的步驟與過程、基本知識庫等等教學檔案,可以作為對於影像維護的基礎認識;更是將維護與保存的成果,尤其像是綠色小組社會運動紀錄片,透過網路資料庫,進一步開放線上查詢以為公共使用。